研究筆記 - 細懸浮微粒監測及防護技術提升專案計畫之LASS 可能給出的貢獻

緣起

資料連結

基本背景

本筆記的重點

LASS 目前相關的資源

                                                

A.空污防制科學研究計畫

A1.空氣品質分析

1.1 細懸浮微粒與臭氧生成機制相關性之學理探討

1.2 探討有機碳之轉化速率與形成機制,並建置指紋資料庫

1.3 探討日夜、季節及區域細懸浮微粒濃度差異原因及污染來源推估

1.4 細懸浮微粒(PM2.5)與臭氧及其他空氣污染物之來源、成因及管制策略綜合探討

1.5 以過去 10 年環保署監測數據,探討大氣增溫對於細懸浮微粒及臭氧等空氣品質影響

1.6 探討過去 10 年中國大陸空氣污染排放量及傳輸路徑變化對我國空氣品質影響

1.7 探討不同時間尺度 (小時值、2 小時 值、8 小時值、日平均值、月平均值) 細懸浮微粒濃度對於健康影響評估

A2.室內空氣品質

2.1 檢討現行監、檢測方法運用於室內空氣品質管理之妥適性

2.2 發展適用軌道運輸系統車廂或遊覽車/巴士車廂等小型密閉空間之室內空氣品質監測方法

A3.移動源

3.1 開發車輛使用中/行進中排放廢氣之檢測方法及儀器

3.2 針對使用中車輛不同期別及燃料車輛排放揮發性有機物及氮氧化物特性分析

3.3 車輛排放懸浮微粒之物理及化學特性研究

A4.逸散源

4.1 探討都會區集合式住宅廚房油煙排放型態(例如排放高度、排放大小及使用強度等) 對於空氣品質影響推估

4.2 探討掃街行為之空氣污染改善績效評估

4.3 檢討車輛行駛於各級鋪面道路車行揚塵與大型裸露地風蝕揚塵本土化排放係數

4.4 研究建置個人日常消費性產品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係數

4.5 餐飲業烹飪油煙各類控制方法下排放係數

4.6 針對夜市餐飲業之小型污染防制設備之研究

A5.模式模擬

5.1 能源使用與空氣品質改善相關性之模型建立與效益評估

5.2 影響大氣擴散與空氣品質模型表現之基礎與關鍵參數(或係數)之改善或建立

A6.其他空氣污染防制創新研究議題

在上述各項議題之外,得研提空氣污染防制 策略、技術、方法、等面向之改善提升與發 想創新的議題。例如,空氣品質與環境生態、 巨量資料應用、雲端技術導入、監測分析儀 器效能提升與新創開發、城市微氣象與空氣 污染、污染源貢獻與受體影響評估等。

B.科技部細 懸浮微粒監 測及防護技術提升專案 計畫

B1.細懸浮微粒 (PM2.5)監測技術

1.1 技術開發

舉凡室內、周界、煙道等場所之 PM2.5(或其前驅物) 的感應與監測技術開發,包含光學、化學、物理性等 之感應元件、監測儀器、系統整合等新開發或提升既 有元件與儀器效能,並具科研技術之自主能力與市場 性,能促成萌芽期產業技術發展之計畫優先考量。本項子題若需多年期,應提出二階段進程。第一階段 應包含元件或儀器之設計原理、應用性與市場性現況 與未來性評估、所需與配合軟硬體資源評估、原型開 發與製作進程、成效自我評估與後續階段工作說明。 第二階段應完成包含原型製作產出、測試、比對、實 地實驗等足以驗證其功能與應用性之效能評估程序。

1.2 即時監測警報系統

此項子題乃著重於就局部性(例如,城市、工業區、單 一場所等)PM2.5 之排放、生成、傳送等過程所導致高 濃度而必須及時感應與監測,以達到警報目的之系統 性整合工作。 研究內容之主要議題於第一階段宜考量至少包含:

1.3 預報預警系統

此項子題乃著重於區域性 PM2.5 排放、生成、傳送等 過程至影響我國空氣品質之監控與監測技術開發與 系統整合。涵跨衛星遙測反演技術與資料分析應用、 地面與垂直(包含無人飛行器)多維觀測技術開發與應 用,以達到區域性 PM2.5 影響我國本地空氣品質之前 置預警之掌控。 研究內容之主要議題於第一階段宜考量至少需包含:

研究內容之主要議題於第二階段需進行各項技術測 試,並結合各種可能觀測與分析資料,進行整合性效 能測試與評估。 申請此類型計畫的團隊,於第二階段應同時擇定一個 可以實際驗證所開發完成技術或系統功能的情境事 件或地點,進行期末現地審查時的性能驗證。於各階 段之期中審查時,執行團隊須說明開發進程與最終系 統、查核點之差距,以及可能改善與提升作為。

B2.細懸浮微粒 (PM2.5)防護技術

若為多年期計畫,則上述三項子議題之研究內容於第 一階段至少需包含:

第(1)、(2)項子議題之主要研究內容於第二階段至少需 包含:

第(3)項子議題之主要研究內容於第二階段針對口罩 之「密合度設計」研發 申請此類型計畫的團隊,應該將所開發完成技術或系 統,整合為一個可供進行性能驗證的架構,並於期末 計畫現地查核時進行展示。於期中審查時,執行團隊 須說明開發進程與最終查核點的差距。

2.1 清淨機

2.2 可攜式裝置

2.3 口罩式防護器材

Q&A